更新時間:2019-01-17 16:56作者:才子老師
學習專注是所有學者的共同特征。每個孩子的頭腦里都有著專注的成分,只不過由于引導上的差異才導致了后天在這方面的差距。
比爾·蓋茨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專注力,加之家庭的引導和培養,使其長大后能長期癡迷于計算機。孩子好奇心強,可能對許多事物都有興趣,但往往很難專注于某事,淺嘗輒止,結果一事無成。有的父母也存在浮躁心理,喜歡攀比,見別人的孩子學啥,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學,恨不得天下所有的知識都要孩子知曉,所有的技能、特長都要孩子掌握。這只會造成孩子看起來什么都會,卻無一技之長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十分重要,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出來。當孩子做某事時,應要求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幫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擾;讓孩子對感興趣的問題不斷尋根問底,深入思考;讓孩子在興趣廣泛的基礎上,選擇最著迷的對象深入下去,父母應有意識地強化孩子這方面的興趣。
孩子可能對許多事都有興趣,但往往很難能夠專注于某事--未全身心地投入過去,永遠只能在目標的外圍徘徊,難達到很高成就。
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一次寫作時朋友來訪,他很長時間也沒有發現。中午仆人送來飯菜,客人以為是給自己送的,就把飯菜吃了,后來客人發現巴爾扎克還是那么忙就走了。天黑了,巴爾扎克覺得該吃午飯了,就來端碗端盤。看到飯菜已被吃光,他責備自己"真是個飯桶,吃完還要吃!"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為了解螞蟻生活習慣,曾連續幾小時趴在潮濕、骯臟的地面上,用放大鏡觀察螞蟻搬運死蒼蠅的活動。當時周圍有許多人圍觀議論,他竟毫不理會。大文學家羅曼·羅蘭有一次跟著名雕塑家羅丹去參觀他的工作室,欣賞他剛完成的作品。可是來到塑像前,羅丹發現還有幾處地方不滿意。于是拿起鑿子就修改起來,口中念念有詞,仿佛那座雕像是他的朋友。兩個小時后修改完畢,羅丹滿意地瞧了自己的作品一會,然后大搖大擺地離去,差點把他的朋友鎖在屋里。事實證明,專心可以集中精力,調動整個大腦神經系統來解決問題,高效率地完成任務;分心就會降低學習效率,甚至對本來可以弄懂的問題感到迷茫。
無獨有偶,我國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曾有過類似的笑話、據他的女兒回憶,有一天,時間已很晚了,李四光還沒有回家。女兒來叫他回家吃飯,誰知他卻一邊專心地工作。一邊親切地說:"小姑娘,這么晚了還不回家,你媽媽不著急嗎?"等到女兒再次喊"爸爸,媽媽讓你回家吃晚飯了"時,他抬頭,不由地笑了,小姑娘不是別人,正是他自己的寶貝女兒。